来源:农民日报
这几天,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长桂村三社的郑发慈正在菜地里忙碌着,一位男青年在一旁帮忙,并跟她拉起了家常。郑发慈笑着说:“你不光有文化,有大本事,没想到对村里的大事小事很熟,一点儿架子都没有,大人细娃都喜欢你。”
这位青年叫罗维,是重庆市交通局的党员干部,在重庆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参加工作一年半后,带着“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的信念,于2021年5月来到重庆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通城镇,担任长桂村驻村第一书记,与在家的600名群众一道,掀开乡村振兴新的一页。
罗维和村里其他干部用脚步丈量、用真情服务、用实干引领,在产业破题、交通升级各方面想办法,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主动化解矛盾怨气。他说,在离父母、妻儿和同事千里之外的高山边远山村工作,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才不负组织的培养、家人的期待,向党交出一份朴实的“青春答卷”。
从求学到就业,罗维是名副其实的“学霸”“骨干”。到通城镇长桂村后,他体会到面前是一份份前所未有的“试卷”,听得懂群众的话,能用他们的语言交流,能解决他们眼前的急难愁盼,长远助力每家每户的改变,让村子充满活力,以前书本上的积淀、实践中的所悟,真的很不够用。必须用脚步在长桂村的每一块菜园地、果粮地里丈量,一家一户了解情况,一点一滴触碰生活、产业、就业、教育的“地气”,连通乡村振兴的“天线”。罗维想到,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有本事才能被村民接纳、认可。
第一个要做的功课是要真正了解这个村和村里的人。长桂村有3个社1160人,常年外出务工求学人员560名左右,老人有190名。挂坡地多,石头多,1700亩青脆李和400亩复种商品蔬菜为主要产业,但产业立不稳,人留不住。
第二件事是衔接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和就业。长桂村石头缝里的李子树怎么才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卖出个好价钱?哪些蔬菜品种适合本地还有市场?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在家,老老少少日常照料、夜晚的安全出行怎么解决?
“罗书记,我们吃得苦,也肯动脑筋,但管不到天老爷下雨干旱,你能不能帮助建一个温室大棚和李子冻库呢?”蔬菜种植大户肖有银提出的问题,让罗维更加清醒,自己必须加班加点地“学”,马不停蹄地“跑”,真心实意地“思”,既要解决结构化难点,也要灵活应对突发性问题。
长桂村前几年发现了新品种晚熟李,曾获得过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李果优秀奖和市级金奖,他想,这个金字招牌可不能“沉睡”,得给全村群众提提神。所以他在地头向技术人员学习技术,与村干部现场研究产业园发展,从专业的角度给村党支部提出建议:产业园道路要提升,生产强度和成本才降得下来,运输销售才搞得赢;要把村民管护水平整体提起来,晚熟李的质量才上得去,品牌叫得响;金奖李的规模要适度,让优势带来成本溢价。
青脆李因皮青肉脆而得名,也因成熟期恰逢连雨容易裂果、落果而显得特别“脆弱”。村子里发生过拿下订单却因为一夜暴雨无法交付果子的事,果农一年的期望打了水漂。结构性难题加上突发性问题,农业产业真是难上加难。罗维和村“两委”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中之重,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早研究,早帮扶,列出解决问题的清单。
从全市的大交通战线到长桂村的田间地头,交通问题往往是制约一地发展的拦路虎,让长桂村的路通畅起来,也是派出单位对罗维的硬要求。他在驻村3个月后就向重庆市交通局和巫溪县交通局提供了一份详实的情况汇报,重庆市交通局迅速提供政策,指导巫溪县交通局组织多方讨论,启动“四好农村路”项目,对两条路按照6.5米宽的油化路标准进行建设。
接下来罗维和村“两委”挨家挨户宣传道路项目效益和占地补偿政策,脚板“磨薄”了,损失大的几户主动表态:“移几棵树一年没得收成是小事,等路通了得好处的是我们每一户人,为什么不支持呢?”
罗维驻在村里,心扎根在村里。一个月回重庆市区一趟也成了为村里争取发展的宝贵机会。他到渝中区科技局和巫溪县科技局,牵线搭桥三峡职业学院青脆李实验基地落户长桂村,请专家教授定期开展现场示范培训,线上常态解疑答问。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年份干旱少数农户吃水难题,罗维实地勘测、求助专家,和村“两委”形成共识,新修蓄水50立方米的抗旱池水井,泉水叮咚下山岗,村民愁容变笑脸。
“一年前,我看到的是令人新奇的乡村风景,湛蓝的天,洁白的雪。而现在,这些都是乡亲们的生活、生产、自信和幸福。从今往后,我将牵挂这里,并将这种责任和感情带到任何一个生活工作的地方,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时常想想,拼搏和成绩是不是让群众欢笑了,让基层发展进步了。”罗维说。(余明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