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百米井下,机组轰鸣,顺着滚滚煤流的方向望去,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快速穿梭在运输皮带巷道中。
他叫卢一鸣,今年32岁,是中国华能扎煤公司灵东煤矿运输队副队长,也是队里的“熊猫级”人物。
2012年大学毕业后,卢一鸣来到煤矿当起了井下电钳工。这位90后“矿三代”,有着自己独到的人生见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投身矿山建设照样能发光发热。”
短短几年时间,他在别人不愿干、觉得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在创新路上不断“掘进”,成长为让工友们羡慕的“华能工匠”、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生活小发现”破解“生产大难题”
卢一鸣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扎煤人,2012年大学毕业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毕业生,他有不少工作机会。但从小在矿上长大的他,“对扎煤很有感情”,他做出了一个很“燃”的决定——扎根煤海。
当时,灵东煤矿是一家刚投产不久的新矿,那些崭新的机电设备让卢一鸣着迷。但凡设备出一点状况,他就一门心思扑上去,恨不得马上研究、立刻解决。
2014年,卢一鸣被调到主提升机房工作,面对新工作环境,他兴奋不已:又有新挑战了。
一时间,翻看说明书、查阅资料,围着机房打转转、瞎琢磨,成了他的“浪漫事”。靠着这股痴迷劲儿,他很快便掌握了主提升机房技术。
不过,技艺精进之路并不容易。
灵东煤矿提升系统中的功率柜和励磁柜,需要不间断运转的空冷风机进行散热以保证安全运行,可空冷风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会对一些精密零件造成损害,仅更换一块全关断光电检测零序电流板就要花费将近10万元。此前,矿队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现场研究解决方案,尝试了多种办法,但都收效甚微。
卢一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那段时间,他不仅在单位反复试验,回到家里也苦思冥想。一次,在家中洗衣服时,洗衣机排水时的晃动,让卢一鸣来了灵感。
他盯着排水管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在设备两侧安设一个钢架组,将钢架地脚固定,然后把空冷风机架放在钢架上,用风筒布做成导风管和柜子进行“软连接”,再在北面窗户安设一个小型变频通风机,在南面窗户安设通风口,形成对流通风,温度不就能降下来了吗?
按照卢一鸣提供的方法对设备改造后,不仅延长了电气元件使用寿命、降低了事故率,还节约了成本,保证了煤炭提升效率。
用老师傅们的话说,“一举四得”。
在生产一线闪光
2012年,和卢一鸣一起进入灵东煤矿的大学生有20多个,到现在,只有他还坚守在运输队生产一线。那些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偏偏对卢一鸣充满吸引力。
2021年,灵东煤矿面临西一采区接续,运输队要完成西一采区三条主强力皮带和两条顺槽皮带机的安装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卢一鸣作为主要负责人感到“压力山大”。
更为棘手的是,新问题接踵而来——关系矿井运输命脉的井下皮带集中控制系统总是“卡壳”,成了谁都不愿接的“烫手山芋”。
“小卢队长,昨天夜班时集控箱和键盘操作总是卡死,经常停机,必须重启才能运行。”皮带司机老王向卢一鸣求助。
确认问题后,卢一鸣连续两天没回家,扎在工作现场排查故障原因。
勘查、测量、查资料、咨询厂家……他复盘了所有能想到的环节、查看了所有可能的部位、咨询了所有能请教的人,还真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变频磁场会对电网及作业场所造成干扰。
揪出问题后,卢一鸣马上请示矿里与厂家沟通,提出改造方案,并结合实际打造出一款智能化一体操作显示集控设备,实现了皮带系统设备在线监测,此前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创新“新势力”
说卢一鸣是队里的“熊猫”,不仅是因为他总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因为他给队伍带来了勃勃生机。运输队共有136人,年龄结构是“两头大中间小”,队里45岁以上的老师傅占了一大半。
卢一鸣的钻研劲头和创新点子给矿井带来了新改变。
队里管着5条运煤皮带,最长的1600米,最短的也有400多米。以前,有的老师傅在皮带司机岗位上干了大半辈子,皮带出故障,总是习惯自己排查,风机、电机、开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米一米地查。两年前,矿里搞智慧矿山建设,卢一鸣和设备厂家商量,合作研发了一款皮带智能操作集控系统,一旦有故障,在一块显示屏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刚开始,有的老师傅不适应,用过几次之后,大家都说这套系统省时省力,准确性高,工友们打心眼儿里佩服小卢队长。
这些年来,让大伙儿越干越轻松的小发明小创造,卢一鸣一直在“上新” 。2020年,以卢一鸣名字命名的“卢一鸣创新工作室”成立,一批学习劲头足、创新能力强的年轻人纷纷加入。
“这几年,我们团队先后完成了副井井口托罐装置的制作与安装技术改造、变频器主从机连接方式技改革新等技术攻关改造项目10余项,仅巷道自动排水技术改造1项,每年就能为企业节约资金30余万元。”创新工作室的一名青年骨干自豪地说。
“工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路。这条路上,我永远是一名新人,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走下去。”卢一鸣说。(本报记者 邓崎凡 本报通讯员 张清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