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了做一个10公里照射试验,出生于1987年的湖北小伙黄帆和他的创业团队找到了两个相距10公里的山头。
山上没有公路,他们只能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设备爬山。那天,他们走了3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
不过,当看到光源从遥远的山顶传来,黄帆长舒一口气。这次试验成功,意味着国内首款激光大灯问世,他们的设计制造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该进口产品的价格为9万元。如今,黄帆团队生产的激光大灯仅需5000余元。“我们也能用上自己的产品了,再也不用被‘卡脖子’了。”
作为苏州蛟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黄帆不仅是青年企业家,也是一名“学霸”。他从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被保送法国巴黎十一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深造。
2015年博士毕业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研发公司向他发出邀约,入职后从事研发工作。
而现实给黄帆出了一道选择题,因为公司的核心敏感部门不接收中国人,如果他选择入职,就要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欧盟籍。
黄帆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相反,在他内心深处,当时出国就是为了学习更多知识技能,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来报效祖国。
博士毕业前夕,28岁的黄帆参加“赢在苏州”全法创新创业大赛,凭借“激光探照技术”项目获得一等奖。
对于苏州的人才政策,黄帆早有耳闻。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苏州直接把创业擂台设在了法国。“在国外企业‘遇冷’后,我感受到了苏州的‘暖’,一冷一暖间,我下定决心到苏州扎根。”黄帆回忆道。
黄帆决定归国创业,并落户苏州。和他一起来到苏州的还有5名博士,他们组成最初的科研团队。苏州的政府部门不仅给他们提供千万元的资金支持,还有管理培训的机会。就是在一次参加培训时,黄帆结识了现在的创业合伙人。
让黄帆记忆深刻的是,政府相关部门担心初创团队不懂市场,就在媒体上大力宣传,公司很快迎来了第一个客户。“我记得很清楚,我们的第一个客户就是通过政府宣传找上门来的。”这样暖心的举动让黄帆更加坚定在苏州扎根的决心。
彼时,激光汽车大灯领域在国内尚属空白,普通LED或氙灯改成激光大灯要八九万元。于是,黄帆决定深耕这个领域,“把价格打下来”。
当时,宝马、奥迪几乎垄断了汽车激光大灯。在中美贸易战后,通常依赖进口的高级别氙灯很难再进口。某个大型国企找到黄帆,希望他们能开发高亮度激光光源作为替代产品。
那段时间,他们精神高度紧张,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2点。所有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终于,他们共同研发出从10瓦到300瓦功率的激光光源,最高亮度值超过5000万坎德拉,这被认证为世界上最亮的光源。
经过连续两年的奋战,他们最终通过算法的优化,实现500米以上物体测距及成像功能。目前,黄帆和团队设计发明的激光成像系统,已遍布苏州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各级养殖田,系统性能远超同类激光雷达。
多年来,黄帆的团队一步步壮大。目前,公司70%是研发人员,博士超过50%,并已申请专利150余项、获得授权50余项,在自动驾驶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黄帆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架歼-20战机模型。他觉得,这样可以激励自己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精研国家真正需要的高精尖产品。
今年5月,黄帆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黄帆深有感触:做科学研究,既要力争解决祖国需要的“卡脖子”技术,也要胸怀“国之大者”,加快推动高科技产品在民生领域的落地转化,不断促进科研成果实现便民、利民、惠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尤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